- · 实用放射学杂志版面费是[10/07]
- · 《实用放射学杂志》投稿[10/07]
实用放射学杂志引用文献(中华放射学杂志参考(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另一种为首诊未见骨转移,但随后随着患者疾病进展,出现骨转移; 或患者在数年随访过程中发现骨转移。 早期发现骨转移取决于对骨部位疼痛的注意
2、另一种为首诊未见骨转移,但随后随着患者疾病进展,出现骨转移; 或患者在数年随访过程中发现骨转移。
早期发现骨转移取决于对骨部位疼痛的注意。 进行骨扫描和MRI等早期检查。 另一种是对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如果在随访中出现肿瘤标志物上升等症状,但实体脏器没有出现转移,即使没有骨部位疼痛的症状,也可以考虑骨转移的可能性。
为什么放疗是治疗骨转移及疼痛的好的选择?
目前治疗骨转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手术、核素治疗、双膦酸盐等。放疗后疼痛缓解率在80%以上,大约一半病人的疼痛能完全消失。50%以上的疼痛,在放疗后1-2周内显示疗效疼痛开始缓解。这种疼痛缓解既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显著减少了疼痛药物的使用。
放疗对缓解骨转移疼痛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放射治疗可破坏癌瘤组织,使肿瘤缩小或消失,从而解除局部及堵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了正常骨细胞释放化学性的疼痛介质,或是释放止痛性介质(前列腺素、神经肽)参与止痛过程;大剂量照射时,可能与肿瘤细胞被杀死和溶解有关。
对比其他治疗骨转移的疼痛,放疗的优势:
核素治疗(核医学科):放射性核素方法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试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放射性核素对各种骨转移肿瘤的止痛效果较显著,一般持续作用时间平均可达6月,平均总有效率37%~80%。内放射治疗主要并发症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由于骨转移患者常交叉或并发使用化疗和放疗,对周围血常规影响较大。另外治疗的花费不菲,一次治疗几千,不予报销。
来膦酸药物治疗:可用于治疗由恶性肿瘤或骨吸收疾病导致的溶骨损坏;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癌性骨转移,不仅能有效止痛,还能预防病理性骨折和脊髓症。药物需要一月静脉注射一次,通常应用2-4次医保可以报销。副作用一般不大。
外科治疗:手术对于缓解脊柱转移肿瘤局部进展后造成的疼痛,神经障碍,截瘫,括约肌失控有明确的疗效。对四肢骨骨折或可以骨折也能起到固定作用。花费一般在好几万。骨转移部位的手术治疗后,仍需要在术后给予放疗。绝大多数情况下,骨转移的治疗外科治疗绝对不是首选。
止痛药物没法从导致疼痛的病因上治疗骨转移导致的疼痛,可简单的理解为止痛药只是麻醉了病人的神经,感受不到疼痛而已。并且止痛药物还有显著的副作用,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长期使用止痛药的费用也不一定低。
放疗有疗效和费用上的优势。放疗除了能缓解80%的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外,还能预防骨转移部位的骨折,恢复或缓解对脊髓的,预防或恢复病人的截瘫。费用上来讲,骨转移姑息放疗30Gy费用大约在2-3千元,医保可以报销70%左右。一疗程放疗疼痛控制的效果能达数周至数月的时间。放疗期间病人止痛药物的用量是逐渐减少的,30-50%的病人放疗后,止痛药物可停止使用。
骨转移的常规放疗及模式选择:单次大剂量还是多次小剂量放疗?
放疗治疗骨转移不是以根治为目的的治疗,属于放疗的姑息治疗。骨转移最常见的姑息剂量是单次8Gy,或多次放疗方案如5次放疗20Gy或10次放疗30Gy。
前医学界对于到底是采用单次还是多次放疗来治疗骨转移,是存在着争议的。但是出于很多原因,实际临床实施上主要是多次放疗。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单次放疗和多次放疗在镇痛上的等效性。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研究显示8 Gy1次和30Gy分10次姑息性治疗上疗效相似。
Chow等的荟萃分析通过对比局部骨转移性肿瘤单次放疗和多次分割放疗疗效得出两者在总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上基本一致。Sande等人在2009年发表的对比单次和对此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再次确认了等效性。
采用多次放疗而不是单次放疗的另外一个原因,采用单次放疗的疼痛复发率和需要再程放疗的比例比多次放疗要高。在单次放疗后,由于疼痛再次出现,Chow等的研究结果提示单次放疗患者较多次放疗患者再程放疗率高,分别为20%与8%,可能与放疗医师对单次照射患者倾向再治或单次剂量掌握不准相关。在最近的50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中,单次放疗和多次放疗后病理性骨折率相似(3% vs 2.8%)。疼痛复发后,63%接受再程放疗的患者获得了和第一次相同的疼痛缓解作用。
在再稳定和避免骨折方面,多次放疗比单次放疗更有效。多次放疗有较高的钙化率(重新长出骨头,这是医生和患者希望看到的)(173%对比1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到4到6个月,骨密度才会显著增加,慢慢长出来修复的骨质。
文章来源:《实用放射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yfsxzzs.cn/zonghexinwen/2022/1213/419.html